距离第十五届全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幕仅剩不到三个月,这场首次由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正以全新姿态吸引着全国目光。南宁晚报作为 "全国晚报全运接力" 第二棒,在延续羊城晚报 "拜师大 BOSS" 特色报道的基础上,深度聚焦广西体育健儿的备战征程与赛场外的多元魅力,展现全运会作为全民盛会的独特价值。
在刚刚结束的全运会资格赛中,广西体育健儿已斩获 230 张决赛 "入场券",创历史新高。摔跤、体操、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尤为亮眼 —— 摔跤队在温州资格赛中豪取 4 金 1 银 2 铜,15 名队员晋级决赛,其中南宁籍选手陆锋以绝对优势夺得男子自由跤 74 公斤级冠军,成为本届全运会该项目的夺金热门。体操队则在南宁主场赛事中,凭借兰星宇、黄明淇等名将的稳定发挥,13 名队员成功入围,展现出 "体操之乡" 的深厚底蕴。
射击飞碟项目同样传来捷报,陆星妤、陈宇曦两位 "00 后" 小将在沈阳资格赛中突围,与老将韦雕组成广西飞碟队,将向混合团体赛奖牌发起冲击。值得关注的是,广西马术队在场地障碍资格赛中包揽团体与个人双冠,4 名骑手将首次亮相全运会决赛场,实现该项目历史性突破。
作为全国晚报联动报道的创新形式,"拜师大 BOSS" 活动已成为全运会预热阶段的亮点。羊城晚报首站探访曲棍球奥运亚军钟嘉琪,记者亲身体验 "用球棍控制直径仅 7 厘米的小球" 的难度,深刻感受运动员日常训练的艰辛。南宁晚报接力后,将镜头对准广西摔跤队,深入训练基地揭秘 "硬核备战":队员们每天进行 8 小时高强度对抗训练,配合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肌肉发力数据,科技赋能让传统项目焕发新生。
这种 "记者化身学员" 的沉浸式报道,不仅拉近了大众与专业运动的距离,更挖掘出赛场背后的故事。例如马术选手顾兵与战马 "闪电" 的默契配合,需要通过胡萝卜奖励建立信任;攀岩冠军邱海梅分享 "指尖力量训练" 的独门秘籍,让读者看到冠军光环下的汗水与坚持。
本届全运会首次将群众赛事纳入正式赛程,23 个大项覆盖保龄球、空手道等新兴项目,让普通市民也能圆梦全运舞台。南宁晚报特别关注广西群众体育发展:在南宁南湖公园,每天清晨有数百名市民参与太极拳、健身气功等展演类项目训练;柳州的气排球爱好者自发组织 "全运模拟赛",通过网络直播吸引数万人围观。
这种 "全民全运" 的理念,在粤港澳大湾区得到进一步升华。广州大学城攀岩场将改造为 "零碳建筑",深圳湾体育中心部署 "光储超充" 技术,让赛事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。更值得期待的是,三地计划推出 "全运主题旅游线路",串联香港赛马会、澳门东亚运动会场馆等地标,将体育精神与城市文化有机结合。
作为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全运会,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多个环节展现 "黑科技" 魅力。广州奥体中心的 8K 超高清转播系统,可实现运动员动作的毫米级捕捉;深圳主赛场部署的 "5G+VR" 观赛舱,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比赛现场。广西运动员也积极拥抱新技术:体操队引入 AI 动作分析系统,精准修正队员的空翻角度;射击队通过大数据建模,优化运动员的呼吸节奏与击发时机。
南宁晚报记者在探访中发现,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竞技水平,更改变了大众参与方式。例如 "我为全运降点碳" 环保接力跑,通过手机 APP 实时记录运动里程兑换碳积分,吸引超 10 万市民参与线上互动。这种 "体育 + 科技 + 公益" 的模式,正成为全民参与大型赛事的新范式。
从专业运动员的拼搏到普通市民的参与,从传统项目的突破到新兴科技的应用,第十五届全运会正以 "全民共享、湾区共融" 的姿态,书写体育盛会的新篇章。南宁晚报作为 "全运接力" 的重要一环,将持续关注广西军团的征战历程,挖掘赛场内外的动人故事,让全运精神真正走进千家万户。正如广西体操名将兰星宇所言:"站上全运赛场的那一刻,我们不仅为荣誉而战,更为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而战。"(完)
姓名 *
邮箱 *
网址
2025-08-16
2025-08-16
2025-08-16
2025-08-16
2025-08-16
2025-08-16
2025-08-16
内容